ABOUT US
美国黑金刚效果怎么样: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这里是东南太平洋渔场的中心
发布时间:2023-01-05 10:21:12
今天(27日),上海海洋大学发出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建国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航海教育贡献奖获得者、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开拓者王尧耕先生,因年事已高,于2022年12月27日6时5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2岁。
一人一产业,一生鱿钓情。这位海洋渔业资源教授负责组建了我国初期的远洋鱿钓技术组,带领团队提出了远洋光诱鱿钓渔业的资源渔场调查与钓捕技术体系,实现了国家远洋鱿钓渔业的零的突破,被誉为“中国鱿钓之父”。他从教从研70年来写下海上传奇,花甲之年还东征太平洋,历经失败、终获成功,赢得全球 “鱿鱼游戏”。
王尧耕教授(右三)在“浦苓号”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王尧耕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上海市水产专科学校渔捞科。1952年起在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任教,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次。2009年7月荣获中国航海教育贡献奖。
近年来,王尧耕一手栽培的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团队,“鱿鱼预报”准确率普遍超过80%,一举扭转了从前“无头苍蝇”式的捕鱼方式,不仅成为国内渔业企业的重要参考,连海外的渔业加工业也可能“望风而动”,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团队开发大洋性鱿鱼新渔场发现与资源认知新技术,已在全球发现4个鱿鱼新渔场,占现有世界鱿鱼渔场的三分之一。
【实习船试捕,从零开始、白手起家】
大海捞鱼就像荒野淘金,没有人告诉你金子在哪里。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时光回到1989年,一艘实习船“浦苓号”从上海如期启航,年近六旬的王尧耕要求参加第一线试捕。
大洋之上,一叶“孤舟”,中国人要自己找到鱿鱼群谈何容易?根据多年经验,王尧耕认为中上层海洋鱼类的渔场应该有某种共性。于是美国黑金有副作用,他凭借“浦苓号”唯一能接收的气象传真“海况”图,比对文献资料寻找渔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多月艰苦的渔场探捕中,他们终于找到可以作业的渔场。
日本海鱿钓探捕初获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国内几家主要渔业公司都很感兴趣。1990年,王尧耕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拿出一套推行方案。他主张首先要解决鱿钓渔船问题,而国内自行设计的大量8154型拖网渔船,经过改装应能满足生产需求。是年夏天,舟山渔业公司2条8154型鱿钓船改造完毕,与“浦苓号”一道进行了日本海渔场的探捕性生产,王尧耕组织部分教师分别到这两条船上协助技术指导。
次年,王尧耕指导的4条鱿钓船在日本海鱿钓作业中取得骄人成绩,各条船均实现盈利,特别是完成改造、吨位较大的1303号鱿钓船更是取得喜人产值,当年就基本收回投资成本。不久后,一个可以在日本海生产作业的中国鱿钓船队初具雏形。随着越来越多渔船加紧改装,预备投入生产,我国海洋捕捞重新焕发生机。
【东山再起,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茫茫日本海,在一般人眼中已足够辽阔,可是王尧耕却把眼光放得更远。日本海,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之间,如果将来各国进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辖,那么中国目前这些鱿钓船队就将无处可去。因此,从发展眼光来看,要让这个产业继续下去,必须寻找一块新的作业渔场。
1992年,62岁的王尧耕几番考虑之后,向上级渔业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要求去日本以东太平洋开发新渔场。得到批准后,他于1993年组织5家公司的6条渔船前去探捕。然而,一个月里渔获几乎为零,而在日本海的近100条渔船却满载而归。他带的6条船开始人心浮动、纷纷打退堂鼓——太平洋首次探捕以失败告终。
王尧耕教授65岁在远洋鱿钓渔船上开展科研工作
回国后,在巨大压力面前,王尧耕认真分析失败原因,并在查证日本鱿鱼渔业后,认为1993年探美国黑金的副作用捕区域过于靠近日本,这类柔鱼的实际分布应该更往东、往北。为此,他强烈要求在1994年再次进行太平洋海域的鱿钓探捕。
东山再起,征途是星辰大海。王尧耕迎难而“进”,再次组织了6条渔船,进行了十分艰苦的“地毯式”探捕。不久,渔获丰收和频频高产的消息迅速传回国内,渔业界再次雷动。实践出真知,大批在日本海作业的渔船也争相前往太平洋生产。
【退居二线,指导开发全球新渔场】
1995、1996年,王尧耕仍坚持不懈参与鱿钓生产第一线,不断往东探索新的作业海域,不断研究改进作业技术,使整个鱿钓渔业快速稳步走上正轨。鱿钓渔业为我国远洋渔业开创了新渔场、新资源和新技术的“三新”局面,而王尧耕意识到要使该渔业巩固和提高,则必须努力朝着“三化”方向发展,即实现装备国产化、生产专业化、作业常年化。
事实上,从1989年至1996年,王尧耕身在花甲的年纪却前后连续8年在海洋渔业生产一线。他的爱人曾经生病住院很长时间,而他却一直在海上工作,无法在身边照顾。1996年后,王尧耕开始退出第一线,但他依旧继续指导探捕的渔船往北太平洋中东部开拓渔场并取得较好效果。此时,鱿钓渔船规模也不断壮大,作业船数已达369艘,年产量10万吨,年产值10多个亿,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他退居二线后,还指导开发了一系列新渔场,如新西兰双柔鱼渔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褶柔鱼渔场、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印度洋阿拉伯海鸢乌贼渔场,以及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等。
如今,鱿钓产业已成为中国大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以及中国远洋渔业中第一大产业。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团队完成了全球9个海域30年鱿鱼资源调查分布图,创建了鱿鱼栖息地模型和鱿鱼资源分布预测图,而其自主开发的鱿鱼渔情近实时预报系统,则为鱿钓船及时到达、精准捕捞提供信息支撑。他们继承王尧耕教授遗志,“人海和美国黑金多少钱一瓶谐”掌握鱿钓行业优势话语权,助力中国在世界鱿钓渔业发展中体现“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