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 EN
  • CH

ABOUT US

 

美国黑金一瓶多少粒:法国1
发布时间:2022-08-08 10:19:30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欧盟的“双巨头”之一,是G7成员和北约成员。按理说,拥有这么多“头衔”的国家理应是个影响力巨大的国家。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尽管法国有些影响力,但却缺乏“领袖气质”,尤其是在历史性转折的关键节点上,法国又常给人“缺乏担当”的感觉。究其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合适定位”。

  近现代以来,法国始终都是欧洲乃至世界上的传统强国。二战前,法国与英国并称两大殖民帝国;二战后,法国是代表着战后治理体系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它还是欧盟的“领头羊”之一;经济上是G7成员,其GDP总量长期保持在世界前七名的水平;法国是制造业强国,并有着自主的科技研发体系。军事上,法国是“核弹俱乐部成员”,并有着完备的军工体系。

  从软硬实力角度来说,无疑,法国都是世界性的强国。然而,它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显然与它的实力不相符。根本原因就在于每逢重大历史关键时期,法国常常会“掉链子”,即缺乏“担当”的勇气。

  一战后,法国和英国的绥靖主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能避免。二战中,号称拥有欧洲大陆第一陆军的法国与纳粹军队一触即溃,仅坚持40多天就向希特勒举起了双手。幸亏是戴高乐将军没有放弃抵抗,才给“心比天高”的法国留下了“翻身”的契机,否则,法国很可能在二战后就沦为了“平庸”。

  二战后,在丘吉尔的力挺下,法国勉强以战胜国的身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总算是保住了法兰西民族的一丝尊严和参与世界事务的权力。当然,“战略家”丘吉尔力挺法国也是有着战略私心的,那就是为了制衡欧洲大陆的另外两强,即德国和俄罗斯。可是,内心“纠结”的法国却自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番折腾下来,法国仍然在“徘徊”中,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直白地说,就是“很尴尬”。

 美国黑金能硬多长时间 法兰西民族是浪漫的,同时又是高傲的。当浪漫和高傲有机结合在一起之时,法国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然而,更多的时候,浪漫和高傲却是对立的,或者是各自呈现的,后果就是“纠结”和“想当然”。而这种“纠结”和“想当然”则使法兰西民族的“灵魂”被扭曲。

  法国在一战损失惨重,内心发怵和自私心态导致了绥靖政策,直白地说,也就是失去了“血性”。这样的心态就是二战近乎于“不战而降”的原因。同时,“不战而降”的经历又使高傲的法兰西民族感觉“羞辱”。也就是说,“浪漫”使法国选择了投降,而高傲使他们“难过”,这也就导致了法国人的“纠结”。

  高傲的法兰西民族很想挽回声誉,而且心情非常急切。可是,证明自己需要实力。然而,战后“实力不足”的法国自然难以在欧洲和世界上获得尊重。于是,浪漫的法国人开始了“走捷径”,即另辟蹊径。以便于使自己被关注和有存在感。

  不得不说,戴高乐将军确实是想拯救法国,并使法国重获大国地位和大国尊严。于是,戴高乐将军在创建第五共和国后提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地缘政治战略。而在国际事务上,戴高乐将军则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军事上,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显而易见,戴高乐将军是想让法国成为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三极”。

  客观地说,在冷战时期,法国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比如,美英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法国,而苏联阵营则将争取法国当作了打击西方的“政治武器”。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段时期,法国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法国人很快就发现它“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它只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较量时利用的“筹码”而已。也就是说,那时的法国只是赚取了“世界性大国”的名头,而在实质上,法国的影响力却在被美苏两国不断削弱。比如,在美苏两个新兴超级大国的心照不宣地“默契”配合下,法国在中东地区和非洲的殖民地利益被美苏两国不断“蚕食”。还比如,“领导欧洲大陆”的战略更是被美国碾压破碎。

  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美国黑金官方网站洲”这项口号和战略,以及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行为,法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德国因为是二战战败国而被限制的“千载难逢”机会,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真正领导者。然而,事与愿违,在美苏各自的战略需求下,法国的欧洲“老大”梦同样破灭了。

  法国想成为“欧洲大陆之王”,但苏联也同样有此意,所以,苏联借助于华沙集团牢牢地控制了东欧地缘政治。最主要的是,美国通过树立苏联这个“欧洲强敌”,利用北约这个军事组织彻底“绑架”了中西欧国家。而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法国人却发现自己“很尴尬”:在欧洲地面上,北约和华沙两大军事集团斗得不亦乐乎,而基本上没有法国什么事。

  俗话说:权力大是因为做事多。而那时的法国在欧洲事务中已经无异于一个“高冷的旁观者”了。自然也就缺失了发言权。造成法国尴尬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价值观上不能放弃西方,所以也就不可能与苏联阵营有真正的“共识”。所以,法国那时充其量算是个东西方之间的“尴尬调停者”。然而,两大阵营的矛盾显然不是调停所能解决的。所以,法国在冷战时期只是“赚了个吆喝”。

  冷战结束后,法国面对西方时“很尴尬”。原因就在于在冷战时期“脱离阵营”,但胜利的一方却是西方。也就是说,“功劳”不是法国的,欧洲也不是法国的。于是,浪漫的法国人又来了一次“华丽转身”。萨科齐上台后的法国彻底抛弃了戴高乐主义,转而于2009年重新加入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而此后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法国的“功利主义”暴露无遗。也使美国对法国是既利用又警惕。

  法国是2009年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而2011年就发生了北约轰炸利比亚并推翻了卡扎菲政权的国际大事件。对于法国在北约轰炸利比亚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西方一直忌讳提起。但多年后,由于反对马克龙提出的组建欧洲军计划,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以嘲讽的口气透露了北约当年轰炸利比亚,强行介入利比亚内战的“真相”。

  根据斯托尔滕贝格的说法,当年并不是北约想推翻卡扎菲,而真正想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是法国和萨科齐。当时,北约尚处于“犹豫不决”之美国黑金官网厂家时,是法国率先轰炸了的黎波里。而北约为了体现出内部团结,也就不得不对利比亚大打出手了。显而易见,斯托尔滕贝格既是在嘲讽法国实力不济,也是在暗示法国“绑架”北约的“功利主义”行为。自那时候,美国也开始怀疑法国重返北约的动机,并对法国实施了警惕又打压的策略。基于此,法国又一次萌发了退出北约的想法。

  有人曾评价法国说,自拿破仑之后,特别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的“高傲”就“变了味道”,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欧洲领导者。而每当历史节点时期,浪漫主义就会转化为“功利主义”。当然,名义上是“独立自主”,而实质上则是缺乏担当。这样的法国自然难以成为欧洲的真正领导者。一战后如此,二战初期如此,冷战中亦如此。而在俄乌冲突中,法国似乎又是在故伎重演。

  俄乌冲突爆发前,法国是欧盟的“双巨头”之一,也是公认的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法国和德国还曾共同主导了解决俄乌之间矛盾的“明斯克协议”和“诺曼底模式”,显然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按理说,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法国最起码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然而,事实上,法国却是犹豫不决和首鼠两端。既想与西方阵营站在一起,却又不愿意得罪俄罗斯。结果是两头“未落好”。

  俄乌冲突爆发后,法国一方面参与了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制裁,同时又颇有劝乌克兰“割地求和”之意。结果是既被泽连斯基暗讽和抨击,又不被俄罗斯待见,那张会见时的长桌子就颇耐人寻味。这样的法国别说对欧洲的领导力,即便是“存在感”也只剩下“与俄罗斯领导人通话100小时”的苍白无力辩解了。

  当然,马克龙还是“聪慧”的。当他意识到如果再“首鼠两端”的话,可能会失去在欧洲的领导力后,又迅速调整了策略。比如,与德国和意大利领导人结伴访问基辅,并作出了继续军援乌克兰的承诺。然而,法国的改变又似乎有些晚了,因为,德国比法国转变得更快,也更坚决。

  在刚刚于德国巴伐利亚举行的G7峰会上,英国首相约翰逊做出了继续力挺乌克兰的表态,其中强调西方阵营不能在支持乌克兰问题上三心二意。在与马克龙单独会见时,约翰逊甚至提醒马克龙:任何解决乌克兰冲突的尝试,都只会导致世界变得更加不稳定。显而易见,约翰逊的话中不乏对法国想“调停”俄乌冲突的警告之意。

  拜登在G7峰会上极为罕见的赞扬了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应对俄乌冲突和维持对俄罗斯压力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显而易见,拜登实则是在“扬德抑法”,等于是在不点名地批评马克龙。不得不说,法国是“两边不落好”。对此,有分析认为,俄乌冲突结束后,法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影响力将会大大下降,其欧盟“双巨头”的地位可能不保。

  其实,法国是个比较有实力的国家,而之所以会给人以战略“失败”的感觉,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浪漫的法国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功利”当成了浪漫。二是高傲的法国人常常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从而导致自己的“定位”不符合实际,不具有操作性。

  直白地说,法国一直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和“欧洲领导者”的国家战略定位上“摇摆”。而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实力显然不够,仅仅做一个欧洲地区大国却又有点不甘心。所以,法国的战略风格一直都是患得患失,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担当。结果自然是有些“尴尬”。


上一篇: 野生钙果及其选育的优良品种
下一篇: 美国黑金有胶囊吗:游览观光车噪音大是什么原因?
Copyright © 2013-2019 版权所有 美国黑金正品专卖官网